第91章 中方海军力量一-《抗战之战地记者》
第(2/3)页
7月14日,清廷批准左宗棠奏议。
11月19曰,根据调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的奏荐,特任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为首任福州船政大臣,兴建福州船政。
从此,标志着近代中国海军的筹建开始起步。近代中国海军的兴衰史,经历清末海军与中华民国海军两个阶段。
一旦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海军力量,就必然要培养专业的人才!
清末海军的人才(初级指挥军官、初级专业技术军官)培养,由最早建立的福州船政学堂和以后建立的天津水师学堂、江南水师学堂、黄浦水师学堂、烟台水师学堂等共同担任,共毕业学生1570余名(其中一部分派遣出国留学海军),这一批学生成为了近代海军的骨干力量。
清末海军舰艇,采取引进西方技术自行设厂建造与向西方购买并举的方针。自造舰艇主要来自福州船政的造船厂。
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,在这20余年时间内,清末海军已具有相当规模。共有铁甲舰、巡洋舰(快碰船)、驱逐舰(鱼雷快船,猎舰)、炮舰(蚊船)、炮艇、鱼雷艇、练习舰(练船)和其他兵船等蒸汽动力舰艇130余艘,总排水量约12万吨。
并且已经建立有北洋、南洋、福建、广东等4支区域性舰队,其作战实力在当时的远东地区是首屈一指的。
但是,由于清廷军政当局战略指挥无能,海上战役指挥严重失误,导致福建海军在1884年中法战争马尾海战(亦称马江之战)中沉毁殆尽。
清末海军的主力北洋海军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丰岛海战、黄海海战(亦称大东沟海战)和威海卫之战中,连战连败,最后全队覆没。
从此之后,中国海域制海权落入侵略者之手,中国海防依然漏洞百出。
中华民国海军的建立离不开孙先生的高瞻远瞩!
第(2/3)页